名工作室创建


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加快推进“满意学工、特色学工、品质学工”建设步伐,统筹整合学生工作队伍力量,培育创建12校级名辅导员(班主任)工作室。今年3月,各工作室全面启动建设,聚焦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引领、网络育人矩阵创建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、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践延伸、班级管理体系构建创新等方面,形成了一批可借鉴推广复制的阶段性成果。

名辅导员工作室

指南针辅导员工作室,探索生涯教育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,构筑师生“学习-实践-成长-发展”共同体,打造“生涯规划+就业创业”双循环育人体系,推动形成“123645”大学生生涯成长与就业创业的路径实施,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。



筑梦双创辅导员工作室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,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,围绕“意识培养、技能培训、竞赛参与、项目孵化、落地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,形成了以创新引领创业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循环生态链,构筑形成平台宣传、资源整合、服务指导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。



一往职前辅导员工作室专注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,构建“一课堂四驱动”就业能力提升体系,精进团队专业素养与教学指导能力,推动课程教育创新与实践改革,精准满足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,围绕全国职规赛打造特色活动品牌,全面激发学生的职业规划潜能,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



艾奋斗团干部工作室健全完善“一中心两平台”的阵地建设,以团组织建设为中心,搭建数智交流与团干发展双提升平台,构建形成“产学协同、研学协同、用学协同”的育人新格局,分类实施“青马工程”培养教育、团干导师理论教育、社会服务实践教育的三级教育模式,不断推动团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。



网育辅导员工作室,搭建网络思政“e矩阵”,聚焦网育品牌示范、网络素养提升、线上舆情引导、云端智库建设等方面,培育打造“意见领袖”“新农工匠”等网络专栏,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“传声筒”;创新构建线上教育引领、线下主题示范的双轨并行网育模式,与5所高校共建网育联盟,共创、共享网络文化精品;聚合形成“数字赋能思政教育”等研究项目、理论文章等8项(篇),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网育品牌。



浓心辅导员工作室,以“浓浓之情为学生,拳拳之心育人才”的工作理念,构建党委领航、思政启航、专业引航、朋辈助航的“四航”心理健康教育模式,持续性打造“社区DIY市集”“心动一夏”“辩由心声”“时间邮递”等覆盖新生的心理特色文化系列活动,开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、新路径。

名班主任工作室

李凤鸣班主任工作室,实施班级教育“全面发展+个性指导”的育人模式,坚持思政引领的全员覆盖,注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,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能力提升,探索构建“创新、实践、共享”的工作体系,形成专业兴趣为驱动、学科竞赛为载体、项目共创为抓手的全过程式班级创新教育模式,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。



戴小华班主任工作室,开拓以“产”为主导、“学”为助力、“研”为推动、“创”为实践的“产学研创”四位一体班级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,探索“校企合作”新模式,企业导师担任班级校外指导教师,将课程教学、创新训练、科研竞赛、实习实践全方位融入班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,打通理论教育与实践拓展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

张小莹班主任工作室,探索班级“实践+”育人新模式,创新班级教育管理“第二课堂”的拓展延伸,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、社会志愿服务、职业规划研讨、心理特色活动等10余次,在班级实践活动中春风化雨、点滴润心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。



帕尔哈提·柔孜班主任工作室,打造教学科研与班级管理双融合育人模式,围绕专业教育创新能力提升、实践教育综合素质发展,聚焦三个“一流目标”创建,开展班级思政教育引领、价值观念引导等主题活动,培育学生一流精神风貌;邀请行业领域20余名专家,讲授前沿科技成果,开拓学生一流学术视野;组织100余名学生赴地州县市进行专业实践探索,提升学生一流创新能力。



张金海班主任工作室,坚持“以学生为本、用真心育人”的理念,强化以学风引领班风建设的关键核心作用发挥,搭建学生学业帮扶和成长服务中心,以“整体推、先进带、典型促、创新抓”的工作思路,形成“推先抓后”的学风建设品牌效应,选拔70名优秀学生组成宣讲团开展示范演讲,推“先”示范引领;面向20名学业困难学生,实施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,抓“后”查漏补缺。



鲁德渊班主任工作室,围绕学生自入学至毕业,四年不断线的生涯规划,创新实施班级“三梦”培育工程,构筑一年级理想信念教育与目标制定规划的“寻梦”计划、二至三年级综合能力提升与社会实践培养的“筑梦”行动,四年级价值观念培育与就业方向引领的“圆梦”项目,形成班级育人模式的全流程化构建。



下一步,学校将继续推进名师工作室培育创建,加强工作室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,创品牌、显特色、出成果,不断推动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、职业化、专家化发展,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贡献学工力量。